努力,就是最好的传承 ——记一位北京同行的到访
104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18-08-28 作者:
那天天气很好,大概上午9点,科室来了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斜挎轻便帆布包,一身休闲打扮。向我们介绍她是北京来的,姓杨,干了一辈子病理,现住金秋公寓疗养。由于心脏不好,做心电图检查时看见病理科科室牌很兴奋,特地进来瞧瞧。遇见前辈,我们都非常高兴,愉快地聊着天,聆听同行前辈的教诲。
杨医生之前在部队医院上班,现已退休。曾经是干外科的,因为病理科人员不足就让她去支援。刚开始很不适应,毕竟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慢慢发现病理也蛮有趣的,很多东西值得钻研。就这样,她喜欢上了病理工作。我想,很多病理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吧。
杨医生深知病理的重要性,俗话说,病理强,强一窝(外科,妇科,五官科,胃镜室,化疗放疗科等)。为此,她苦练专业知识,积极与临床医生联系,碰到疑难病例时,还下病房查看患者症状体征,最终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杨医生仔细看了看我们科室,觉得我们科用的仪器设备都很好,参考书也多,队伍很年轻,尽管县级医院的病例不多,但她鼓励我们应该多看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和外面接轨,了解学科新动态新进展。
尽管是在小医院,但也可以做得很出色。这让我想到中国病理网的管理人之一强子老师,他也在县级医院工作,但能力丝豪不逊色,所以我们也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多学习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最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杨医生说跟你们聊了这么多很高兴,也很喜欢这个山清水秀美丽的上杭。年轻人的努力就是对病理事业最好的传承,相信病理科的春天也将到来。
(病理科:兰平秀)
上一篇:三十而立再读书
下一篇:告诉你真实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