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

以后再说X
图片名

他与上杭县医院共同走过八十载春秋

121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18-10-10 作者:

1938年3月,在上杭县城区官正巷三元阁邱家祠一带一所卫生院建立了,它就是后来的上杭县医院,创建之初便在今日的汀江河畔;同年8月,在城关镇(现临江镇)镇东大队一个普通居民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叫郑佳祥。一所医院与一个人“诞生”于同一年,冥冥之中,或许自有天意。

时间来到了1962年8月,在上杭城区汽车站,一位青年携妻带女,提着行李箱下了班车,他凝望着上杭县城,感叹道:故乡,我回来了!”当年的男婴,如今已是24岁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生,情系家乡的郑佳祥甘愿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环境,回归故土,为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一份力,从此开启了他在上杭县医院48年的工作生涯……

 

弱冠之年:学习雷锋 乐于奉献

 

刚调回上杭县医院工作的郑佳祥,心里多少有些落差,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低矮平房、设备陈旧,临床科室仅有内、外、儿、妇,且共处一个病房和办公室,人员仅70余人60年代初期,郑佳祥所处的外科仅能开展阑尾、疝气、膀胱结石等小手术。那时候,汀江尚无大桥,病人转院至龙岩,路程需4个多小时,还要在水西渡摆渡。远水解不了近渴,许多病人干脆不转院,这就要求医生必须一专多能,单单外科,不仅要熟知普外,还要对骨外、神外、矫形外、颌面外也要有所了解和作为,为了减少患者来回奔波和经济负担,医院尽量创造条件,争取多开展手术。

年轻的外科医生郑佳祥常常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习以为常。激励郑佳祥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是“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信念

刚在医院工作的最初几年,恰逢上杭县暴发白喉传染病,郑佳祥经常应传染科医生的邀请会诊,为了及时给呼吸严重困难的重症病孩增加生存的机会,决定对患儿施行气管切开术,这在当时是让家长提心吊胆的大事。他的大胆施术,及时挽救了数十位濒临窒息死亡患儿的生命。县医院也因此声名鹊起。

 

 

而立之年:进修学习 提升技术

学生时期的郑佳祥就是响当当的“学霸”,大学五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一名医生后,他真正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必须要终身学习。工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70年代,正值而立之年的他先后去上海第二医学院、苏州医学院进修学习,把在外学到的先进医疗技术带回家乡,尤其是他开展的尿道下裂、肾部分切除、输尿管移植、多囊肾去顶减压、膀胱癌等手术,是在当时龙岩地区率先开展的医疗新技术。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郑佳祥还善于向其他学科的带教老师请教,拓宽业务知识,丰富临床经验。在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郑佳祥做到“一专多能”,积极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被称为上杭外科的“第一刀”,许多外地患者都慕名而来一位杭籍在北京工作的考古学家患有复杂性痔漏,也经郑佳祥为其手术而治愈。郑佳祥医生的妙手回春治愈了数以千计的患者,不少癌症患者也经他的治疗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不惑之年:肩负重任  管理成效

 

1981年,43岁的郑佳祥多了一个身份,他被提为县医院副院长。从之前的外科普通医生,再到外科学科带头人,再到一家医院的副院长。身份的转变,也让他多了一份责任。

为加强医院管理,一方面,他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他多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进行病历质量评比,鼓励撰写科技论文,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此外,他也积极做好下级医生的传、帮、带,培养骨干人才。在他的管理下,县医院医疗技术、学科建设有了很大的提升,多次获得市、县卫生主管部门的表彰,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

80年代初,龙岩市县级医院还没有设立急诊科,这个现象引起了郑佳祥的重视。早年在上海求学和进修的经历,他知道预检分诊和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性,他意识到设立急诊科势在必行。在他的推动下,县医院于1986年设立了急诊科,成为了龙岩市首个设立急诊科的县级医院。急诊科的成立,大大提高了急诊患者救治成功率。之后,急诊科参与了上杭多起安全事故的人员救治工作,郑佳祥都亲自参与指挥和手术

 

知命之年:科技论文 常年开花

 

常年积累的临床工作经验,也促使郑佳祥开始思考工作中的不足,记录他的所思所悟。早在1975年,郑佳祥就执笔写学术论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至2006年,郑佳祥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160多篇,各大著名报刊常年都可看到他的论文和科普作品。其中,1980年《中华外科杂志》发表的《胃切除术后连续缝线不全脱落所致的并发症》,1982年《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发表的《青年肾癌一例》,使郑佳祥成为闽西第一位在这两本权威医学杂志发表论文的医生。他的科普文章也经常获得奖项,其中,《是耶,非耶?—真假难辨;信乎,疑乎?—无所适从》获得《健康报》硒力杯二等奖,《如何看待医学科普中的矛盾现象》获得全国科技报系统第十届优秀作品二等奖。

1997年,郑佳祥根据自己38年的从医经历撰写的《医林寻踪》一书出版,该书对医务工作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医学知识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仅如此,郑佳祥的名字也常出现在市、县科技项目奖的获奖名单中。他曾先后主持完成《胃癌围手术期输血与预后的探讨》《431例尿石症的分析》等课题的研究,曾获得市、县共计七项科技进步奖。也因此,1996年4月,参加了国家科委的综合考察团赴美国和加拿大考察。

 

花甲之年:发挥余热 退而不休

 

1999年,61岁的郑佳祥到了退休的年龄,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他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发挥余热,继续留在医院工作。返聘期间,他还是像往常那样工作,依旧笔耕不辍。2005年他在《福建卫生报》长篇连载的《体检结果释疑》被县医院辑集成书,后经两次修改补充,先后于2007年和2012年被龙岩市科协以《龙岩科普》发行了一万册,分发于省内外,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古稀之年:褪去白大褂 安享晚年生活

2010年12月,上杭县医院为72岁的郑佳祥颁发了一个特殊的荣誉:从医五十周年纪念牌匾。原本十年前就应该休息的他,终于褪去了白大褂,安享晚年幸福生活。郑佳祥从医50年,回顾他的行医生涯,可谓是荣誉众多: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的科协先进工作者、龙岩市优秀知识分子、上杭县拔尖人才、上杭县优秀共产党员……郑佳祥说:“当年高考,我就立志要学医,所有的志愿都是医学院校;走上工作岗位后,我立志要做个好医生,我仅仅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首先是党和政府的培养,其次是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再次是个人的努力。”

郑佳祥的成就,还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夫人张纪芬,她是上海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护校,同年与郑佳祥结为连理,第二年随夫来到上杭,并且与丈夫一块在县医院工作,她是主管护师、手术室护士长,1979年前往上海二医附属瑞金医院进修一年,对我县手术室的建设和卫生事业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她是上海支援我县卫生事业的第一人。

 

 

杖朝之年:追忆往昔 展望未来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郑佳祥,这位上杭县医院原副院长、外科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与县医院共同走过了八十载春秋。回忆往昔,郑佳祥说道:从医50年,其中48年在县医院度过,我见证了医院的发展,用今非昔比、日新月异等诸多形容词,也难以表述其变化之大。而这48年,我也与医院一起成长。

转眼来到了2018年,今年80岁的郑佳祥依旧保持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也保持着医者仁心的情怀,平日街坊邻居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会咨询他,他也会热心帮助。郑佳祥对医生这个职业热忱依旧没有减退。“在医院的48年,我也算经历了两代人。医院的发展壮大,得益于许许多多杭医人的无私奉献,希望现在的杭医人能传承这种精神。”这是郑佳祥对后辈的期望。

 

八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八十年,于一人而言,已是经历了几乎整个人生轨迹的杖朝之期;于一所医院而言,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艰辛历程。上杭县医院的八十年,一代又一代的杭医人传承着“厚德、精业、奉献、创新”的杭医精神,涌现出许许多多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八十载春秋轮回,八十载初心不变。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杭川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宣传科:华晗)